住得好也食得好 香港「花園城市」初探

文 / 姚松炎     引言 / 袁易天     圖 / Jinny Wu, Sum Kiu

 

引言

香港人活在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麻雀雖小,五臟俱存,然而煩惱也不少。比如說,我們既想本地的食物生產可以多一點,農業、農村、農地得以保存,但是另一邊廂又會有人恐懼保護農業等於經濟沒有發展,等於沒有土地建設,沒有足夠的住屋等等。微觀地看,我們沒完沒了的城市生活產生的垃圾,經已超出一千多百方公里的土地和空間可以消化的能力。宏觀來看,全球暖化、氣候極端也對香港帶來即時危機。我們總是貪心,會不會有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,既可保持食物生產,永續發展農本土的農業,同時之間又可以保持經濟增長,建造足夠的住屋,供給不停增加的人口?

姚松炎博士(前中文大學地理及資源管理系副教授),他做了一個研究,企圖解決住屋及食物的需要,而且當兩者二合為一的時候,香港垃圾圍城的問題,部份會得到解決,既可滿足現代生活需要,同時協助紓緩全球暖化危機。他和他的研究團隊首先指出,香港的食物絕大部份以長途運輸方法供給,產生不少溫室氣體,碳里程極高。所以維持本地的食物生產,有助減低全球暖化的壓力。然而農地與住屋的空間又如何拆解呢?研究結果是不必拆解而是融合。他重新規劃一個小型的社區,人口約為一萬多人,這個住宅小區生產的廚餘,可以全部回收作種植作用的肥料。這個小社區,需要大約50公頃的農地,可以消化社區內的全部廚餘,而且將之變成食物。若然生產蔬菜,則可達到16%的自給率。目前,在政府與地產攜手在新界破壞農業生產的政策下,香港農民祇是生產1%左右的需求量而矣﹗簡單來說,姚松炎博士的研究,從房屋規劃的基礎,發展一個「四零」產出(零耗能、零排放、零耗食、零排水)的社區設計,以回應當下香港及地球的需要。姚松炎博士的研究,以簡報的形式發表,為了易於理解,我們將之變成圖表。

 

更多內容刊於《種植香港 - 立秋》

簡報原題為:在地社區農業扣連之可持續發展研究。若要原簡報電子版本,可以在此下載

 

本刊邀約了姚松炎博士、袁易天及朱耀光老師在馬寶寶農地上就這個「四零」方案的社區規劃進行對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