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小暑】

  希望在田間  

今年三月的天氣,回到上世紀最後那十年,極少的雨量。然而濕度並不算低,氣溫也高,清明節當天,天空飄著大朵大朵的雨雲,乍陰還晴,都要換過夏天的衣服才出門。

遇上合適的天氣,果樹心情最愉快,龍眼茘枝開花滿樹,一洗過去兩年的頹風,讓人期待夏天吃完茘枝又吃龍眼的時光啊。本地的茘枝龍眼,有一份自己的芬芳,澳洲的、泰國的、大陸的產品都缺乏。除了新鮮之外,也可能係本地的品種,很多都是傳統的老品種。就算是當茬的大陸茘枝、糯米糍和桂味的味道都走了樣,甜是很甜,但各自的獨特香氣呢?飄走了⋯⋯

香港很少職業果農,比較大片的果樹,散落在村前村後山野的交接處。鄉郊社區凋零,五六十年長的茘枝樹龍眼樹有四層樓高,年年花開果落,沒有人抬頭看一眼⋯⋯樹下偶有年邁村民午休,都不過詬病一下臭屁辣(茘枝樁象)的討厭。

茘枝龍眼比較入腦,然而走到新界的山旮旯,見得最多的反而是碌柚和桔樹。很好吃嗎?甜度比不上街市那些,芳香卻有過之而無不及。桔樹結的桔是過年拜神,放仝盒那種,夠成熟的,摘下來放十五天讓它收一收水,它就由好酸啊變成酸裏有甜,吃得人精神爽利。新界,特別是丘陵地內的山谷,日照時間短,很適合這些柚和桔樹生長。

散落在四周近乎天生天養的果樹品種還有很多,楊桃、毛桃、青梅、菠蘿、石榴、番鬼茘枝、無花果、桑樹、枇杷和各種蕉類隨處可見。我們都追棒藍莓,其實平地野生的桑子暮春大量結果、喜歡酸性山土的灌木山棯在暑假期間成熟,也是叫人吃不停口的本地產品。

奇怪的是,香港的文化總是追逐外面進口的多,安靜內歛地觀想本土的一草一木難成氣候。稍為留意散落在不同小氣候倔強成長的果樹,香港一年四季都有時令生果流轉。香港這個彈丸之地,用西方的營養學來說,總是能夠提供不同的植物次級代謝物,讓我們承傳自祖先的消化系統可以搜羅足夠的多酚,滿足我們的生理和心理需要。用中國的傳統養生認知來說,吃時令,吃本土,胃以喜為補,人會常樂,因為知足。

種田對我來說不浪漫,是很實際的

初時想耕種和整個社會發展、城市規劃有關,不能從大政策層面入手,就想不如從自己生活,逐點做起,維持田有生產。。。

希望快啲叻啲、種好啲!

才種了一年,沒甚麼經驗,幸好有朋友常提甚麼時候要落種,甚至幫手培苗。要有技術,才能產出源源不絕的食物,才能夠維生。。。

填農田、起石屎、做水耕,真的好嗎?

鄉土學社的地較差,以前曾被誤倒過有石頭的泥,花了幾年時間慢慢改善。試過去林村種,那裡種東西好像隨便都生。。。